当前位置:首页 · 职教动态

【“职”对你说】关联性:双高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遵循(二)

发布时间:2023-09-1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565

二、“横纵交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基础

教育内外部的关联性构成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逻辑前提,向深层跃进,还需要进一步结合“本土”现象和问题,针对教育系统内部,探究当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基础,了解高职院校专业群具体应该“组建什么”,进而完整地回答高职院校专业群究竟由哪些具有关联性的要素构成。

专业群可视为高度系统化组织化的整体,由横向与纵向均具有密切关联关系的专业结构要素组成。其中,横向关联表现为具有内在逻辑与关联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的有机融合;纵向关联表现为保证专业群能够持续、平稳、健康运行和发展的组织管理形式。

(一)横向联资源

明确了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群的逻辑起点,便需要考虑如何使专业群建设工作持续、稳定、高效运行,如何使专业群内各个专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如何更为科学合理地配置与优化专业群所需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校内外实训基地等。

一是课程资源有机组合。专业群建设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基于专业群重构课程体系。为了使得专业建设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校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机组合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底层共享、中层融合、上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共享是指为了让专业群内所有专业的学生形成对未来职业领域的整体认知,掌握必备的职业通识能力,而开设的群内各专业学生均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课程。中层融合是指为了使各专业学生具备从事所在专业领域各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开设的各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上层互选是指为了让学生拥有通往职业岗位的系列学习路径,开设的动态化、立体化、模块化课程,该类课程会随着区域产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求,跟进学生的个人兴趣,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将学习路径与个人就业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有效对接。

二是教师资源创新组建。教师资源是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支撑。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要从整体角度考虑专业群内各专业教师的专业结构特点,确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方向。首先,对专业群教师结构的调整要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方向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进而将选择相同方向以及讲授相同模块课程的教师调整组合成新的教学团队。其次,发挥教师团队通力合作的优势,通过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技术创新服务,有效提升专业群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和业务水平。再次,科学合理地引导教师去企业开展实践操作锻炼,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产业的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同时有利于促进企业一线生产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是实训基地开放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应基于对专业群内各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实现资源共享,充分提高各类设备的利用率。首先,应整体设计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新元素及时与实践教学项目相融合、相配套、相适应。其次,应统筹规划专业群实践教学资源,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实现对包括通用技能型、专业技能型、综合技能型、创新型及生产性等在内的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建设。再次,应系统管理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专业群实训基地实行智能化管理,提升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效率、共享程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纵向利管理

伴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逐渐加大。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态,专业群须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方式,构建系统、柔性的管理机制,以适应各种变化需求。

一是以专业群为基层单元。以专业群作为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向市场,承接企业项目,获得利益分配,给予专业群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进而形成以专业群负责人为核心,开展专业群的统筹规划、资源配置、课程开发以及协调各个专业之间的关系,形成群内各成员以群发展为目标,释放潜能,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建立群间协同机制。可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依托专业群建设项目形成协同中心,根据产业发展、市场变化、人才需求等,整合资源,高效合作,释放潜能,建立柔性的群间协同机制。

三是形成多元治理格局。作为直接对接市场变化需求的实体组织,对专业群进行管理还须对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权利分配做好协调处理,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多元主体的贡献度。对于政府,要强化其统筹规划的指导作用;对于市场,要发挥其动态调节的引导作用;对于职业院校,要提升其办学主体的能动作用,进而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决策与利益实现的治理格局,使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实现专业群多重建设目标提供治理保障。

(三)横纵交错促培养

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在生源逐渐多样、需求越发多元的新时代背景下,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以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专业群建设的首要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职业领域,根据外部的社会需求选择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与自己相适合的专门化方向,以提高就业质量、促进职业发展。

一是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养机制。以“课堂革命”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新范式建构。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群共同的职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主选择学习,以激发学习潜能,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是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一方面把握专业群发展方向、协调专业设置及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着重考虑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企业背景,尝试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三是营造企业化职业氛围。通过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共享机制,运行企业化的实训方式,实施企业化的实训过程。同时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核算实训成本,对实训设备、工具、耗材以及教学等进行有效管理,逐渐完善系列化的实习实训项目、专业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配套的实训教材等,进而形成企业化的职业氛围。


友情链接